发布时间:2025-11-04
来源:本站
安全生产是民生之本、发展之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的今天,重点安全领域面临日趋复杂的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国务院安委会自2024年起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推进重点安全领域“一件事”全链条整治是其中一项核心任务。
所谓“一件事”全链条整治,是指针对某一类安全风险突出、群众反映强烈、事故多发的重点问题,由一个部门牵头、多个部门协同,贯通生产、销售、流通、使用、回收等各个环节,推进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这一治理模式不仅是对传统“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监管方式的突破,更是推动构建系统化、精准化安全治理体系的重要抓手。
持续推进“一件事”全链条整治,是系统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中安全诉求的实践创新。以电动自行车为例,近年来因违规停放、充电引发的高层住宅火灾事故频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成为城市安全治理的“顽疾”。而通过“一件事”全链条整治,从2023年到2025年,全国每百万辆电动自行车火灾从5.6起下降至3起,伤亡人数下降超过90%。只有从生产、销售、改装、停放、充电、报废等全链条整治入手,将安全要求嵌入每个生产流通节点,才能切实堵住风险漏洞,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长期以来,一些重点行业领域存在“九龙治水”现象,职责边界不清、监管链条断裂,导致有些风险隐患长期存在。通过“一件事”全链条整治,各地明确牵头部门、配合单位,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推动责任链条闭环管理,有效破解了都管又都不管的治理困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重点行业领域“一件事”全链条整治,正是对这一要求在治理模式转型层面的积极探索,不仅强调全链条整治,更注重制度、技术、工程、管理协同发力,推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从运动式整治向常态化治理转变,体现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现代化理念。
尽管“一件事”全链条整治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从全国范围看,仍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深层次问题。具体来说,部门协同的壁垒依然存在。虽然各地普遍建立了牵头部门责任制,但实际操作中,信息共享不畅、标准不统一、执法尺度不一等问题仍然存在。如部分地区在燃气管道更新改造中,因规划、住建、城管等部门审批流程交叉,导致项目推进缓慢,影响整治进度。基层执法力量薄弱。“一件事”整治涉及面广、任务重、链条长,但基层安全监管人员有限、专业能力不足,难以胜任高强度、高频次的执法检查任务。尤其是在“九小场所”、老旧小区、城乡接合部等,仍存在看得见但管不着的监管盲区。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一些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意识淡薄,重效益而轻安全,隐患排查流于形式,整改措施敷衍应付。技术手段支撑不足。部分地区在“一件事”整治中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高,仍以人工排查、纸质台账为主,难以实现风险动态监测和精准预警。
面向“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篇布局,持续推进“一件事”全链条整治,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推动从“集中整治”向“常态治理”转型,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拓展。一方面,应以责任清单为抓手,推动责任链条闭环。加快制定出台全国统一的“一件事”全链条整治指南,细化各环节监管职责、执法标准和协作机制。推动建立“风险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三张清单制度,实现“一表统管、一网通办、一体考核”。同时,强化地方党委、政府属地责任,将整治成效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倒逼责任落实。另一方面,应以数字技术为引擎,推动智能化监管。构建“物联网感知+大数据分析+AI预警”的智慧监管平台,整合公安、消防、市场监管、住建等部门数据资源,完善重点行业领域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探索智能梯控、燃气报警、电动车电子围栏、动火作业扫码备案等技术应用,实现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更为重要的,是夯实基层基础,推动治理重心下沉,落实好企业的主体责任。必须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推动执法力量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探索“应急管理+网格化+数字化”等治理模式,补齐基层监管短板。以更大力度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红黑名单”制度,对守法企业给予政策扶持、信贷优惠,对违法企业实施联合惩戒、限制市场准入。推动建立企业内部隐患报告奖励机制,鼓励举报重大事故隐患,形成“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良好氛围。
面向未来,我们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续推进整治走深走实,推动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升级,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底座,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来源:学习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