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9
来源:本站
近日,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传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总结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研究部署巩固拓展学习教育成果、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工作。这再次释放出强烈信号:作风建设绝非一时一事之要求,而是一项永远在路上的长期任务,必须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绝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念头。
然而,个别单位,少数党员、干部在思想上仍存在误区,认为学习教育是“阶段性工程”,“严一阵松一阵”的惰性思维尚未彻底根除。有的单位“雷声大雨点小”,整治时轰轰烈烈,日常却松松垮垮;有的干部“说一套做一套”,台上反“四风”,台下搞变通;有的“制度挂在墙上、落实停在纸上”,缺乏真正穿透基层的监督和执行机制。这些现象深刻表明,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和复杂性,如果缺乏常态化机制和长效化保障,一旦抓而不紧、抓而不常,就容易反弹回潮,甚至愈演愈烈。
作风问题的本质是党性问题、思想问题。牢固树立“经常抓”的意识,就必须打破“运动式治理”的思维定式。不能指望一纸文件、一次会议、一轮督查就彻底解决问题,而是要把功夫下在平时、抓在经常。要坚持把理论武装作为重中之重,通过中心组学习、专题党课、案例教学、警示教育等多种方式,引导党员、干部从思想深处拧紧“总开关”,从内心深处树立起对纪律规矩的敬畏之心,不断增强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尤其要用好身边典型案例“活教材”,让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真正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
“深入抓”意味着要直击作风顽疾的根源,敢于动真碰硬。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往往是因为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利益链条和惯性思维。持续纠治作风顽疾,对隐形变异现象保持高度警惕,健全经常性发现和解决作风问题的机制尤为重要。要畅通监督渠道,整合监督力量,通过“互联网+”监督、大数据比对等方式,提高监督的穿透力和有效性;通过交叉检查、随机暗访、群众评议等手段,推动监督下沉、落地,让作风问题无处藏身。对需要长期根治的问题,更要保持战略定力,拿出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直到钉实钉牢。
“持久抓”考验的则是制度建设和执行能力。没有科学的制度,作风建设就容易沦为空中楼阁;没有严格的执行,制度就会成为“稻草人”。制度不在多,而在精,在于务实管用。要进一步完善作风建设相关制度机制,细化标准、明确边界、压实责任,让党员、干部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结合工作实际,对现有作风制度建设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该修订的修订、该补充的补充、该新建的新建,确保制度体系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要狠抓制度执行,杜绝“制度空转”,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要“零容忍”,真正让铁规发力、禁令生威,把制度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
说到底,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不是写在纸上的口号,而是印在脚下的行动;不是一时一地的整改,而是贯穿始终的坚守。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以“常抓不懈”的韧劲,一环紧着一环拧,积小胜为大胜、化量变为质变,使优良作风成为一种常态、一种习惯、一种文化,在新征程上不断焕发新气象、展现新作为。
来源:组织人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