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中心 > 要闻关注
每一次落笔都是作风在行走

发布时间:2025-07-03

来源:本站

2025年2月,当《习近平走进百姓家》(第二卷)的采编工作正式启动时,中国妇女报社的编辑记者们摩拳擦掌——此前《习近平走进百姓家》销量突破百万册、斩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的荣光让大家记忆犹新,而这一次,我们要带着更扎实的作风、更炽热的情怀再出发。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每到地方考察调研时,总是风尘仆仆、深入基层,一次次推开百姓家门,听民情民意、问生计冷暖、讲惠民政策。

为了立体呈现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关心牵挂,全面展现亿万家庭的发展变化,今年,我们又一次背起行囊——用镜头和文字继续讲好习近平总书记与百姓的故事。这场意义非凡的新闻工程,不仅是对时代故事的深度记录,更是将重大采访报道与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相结合、相贯通的一场新闻实践。

这次采写工作实践中,我们在全国妇联党组和报社领导指导下,坚持把作风建设融入每一个环节。从策划、采访到编辑,每一步都力求把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锻炼好。出发前的动员会上,讨论声此起彼伏:“怎样才能让文字直抵人心?”“如何用家常话讲好人民领袖故事?”……最终,五个标准跃然纸上:故事要鲜活、细节要生动、情感要真挚、文风要朴实、变化要具体。

标准环环相扣,但本质只有一点: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百姓家展现的深厚人民情怀,也是我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足迹重访百姓家应该秉持的优良作风。

在这次采写工作中,报社设置了时间表、任务图,派出由近50位记者组成的多支采访小分队,对全国32个有代表性的家庭进行回访。采访中,我们不满足于“到此一游”,而是像老友重逢般扎进采访对象的生活。许多打动人心的习近平总书记“家访”细节和发自肺腑的百姓质朴“原声”,都是在记者和采访对象“拉家常”中挖掘出来的。在陕北窑洞,帮着老乡揉面蒸馍时我们见证了新生活的幸福模样;在江南水乡,陪采访对象摘菱角时记下了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我在祖国最北端漠河北极村采访时,户外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呼出的白气在睫毛上都能凝成霜花。但正是和民宿老板娘史瑞娟朝夕相处的几天,让我从白雪掩映的村庄里、从蓝莓茶氤氲的热气中、从往来游客的笑语间,真切感触到了北极村发展的脉搏。

在审核这组稿件时我们秉持严格的标准,也正是要让大家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让好作风浸润好文风。最终,32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稿件渐次出炉。一位基层工作人员看了我们的稿子后感慨说:“你们的采访真扎实,细节真生动!”我想,这两个“真”就是对我们作风、文风的最佳褒奖,因为记者们交出的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饱含深情和温度的故事。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当下,无论怎么变、怎么改,“作风”二字始终是不变的内核。我们坚信,每一次落笔都是作风在行走,以作风建设淬炼“四力”,定能更好地承担起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在主流媒体新闻宣传大合唱中唱响中国妇女报的独特声部。

来源:《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