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0-12
来源:本站
前 言
李国英部长在“三对标、一规划”专项行动总结大会上强调,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十六字”治水思路为指导。“十六字”治水思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系列重要讲话的思想主线,是逻辑严密的治水理论体系,是新发展理念在治水领域的集中体现。我们必须统一思想,以“十六字”治水思路作为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把“十六字”治水思路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到水利高质量发展各环节全过程。
深刻领会“十六字”治水思路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贯穿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治水重要论述的思想主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洞察我国国情水情,深刻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就保障国家水安全发表重要讲话并提出“十六字”治水思路,指导治水工作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彰显出巨大的思想伟力。关于“节水优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水包括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等多个环节。当前的关键环节是节水,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都要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针对“空间均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树立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的原则。“有多少汤泡多少馍”。要加强需求管理,把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贯彻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在“系统治理”方面,从山水林田湖到山水林田湖草,再到山水林田湖草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治水也要统筹自然生态的各要素,不能就水论水。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应该统筹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林等。对于“两手发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水安全,无论是系统修复生态、扩大生态空间,还是节约用水、治理水污染等,都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分清政府该干什么,哪些事情可以依靠市场机制。水是公共产品,政府既不能缺位,更不能手软,该管的要管,还要管严、管好。
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先后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以及防汛抗旱、河湖长制、饮水安全等工作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都始终贯穿了“十六字”治水思路这条主线,与“十六字”治水思路一脉相承,充分体现了“十六字”治水思路的内涵要义。如,关于节水优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长期深入做好节水工作,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人口规模;把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北方地区节水紧密结合起来,以水定城、以水定业,注意节约用水,不能一边加大调水、一边随意浪费水。这些主要论述围绕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增量与存量的关系,进一步指明节水的方法和路径,并再次强调节水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深入开展。关于空间均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南水北调要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推进工程规划建设。这些重要论述围绕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的关系,对调水工程建设、缺水地区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更为明确和严格的要求。关于系统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要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推动上中下游地区的互动协作,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这些重要论述从处理好治水要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细化和丰富了系统治理的内涵与要求。关于两手发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为处理好治水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深刻认识“十六字”治水思路为逻辑严密的治水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综观全局、总结经验、谋划未来提出的大国治水方略
准确把握“十六字”治水思路与新发展理念一脉相承,是新发展理念在治水领域的集中体现
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发展都必须遵循。具体到治水工作方面,“十六字”治水思路贯穿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新发展理念在治水领域的精准要求。
从本质特征上看,“十六字”治水思路与新发展理念是内在统一的。在根本宗旨方面,“十六字”治水思路根植于对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的准确把握,指导推进治水为民、兴水惠民的水利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落实新发展理念,要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生活品质、生产发展息息相关。“十六字”治水思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准确把握了人民群众对水的需求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要求进一步提高水安全的保障标准、保障能力、保障质量,提升水利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切实做到治水依靠人民、治水为了人民。在问题导向方面,“十六字”治水思路产生于对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问题的深刻认识和剖析,指导解决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贯彻新发展理念,举措要更加精准务实,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水安全中的老问题仍有待解决,新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紧迫。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矛盾突出,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存在,部分地区还出现了河道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地面沉降等生态问题。“十六字”治水思路就是以新老水问题为导向,深挖根源、找准病因、系统治理、精准施策。在忧患意识方面,“十六字”治水思路来源于对河川之危、水源之危的深沉忧患意识,指导保障国家水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就水安全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水安全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关系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十六字”治水思路,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树牢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摸清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各方面环节的风险底数,有针对性地固底板、补短板、锻长板,下好风险防控先手棋。
从内涵要求上看,“十六字”治水思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根本要义。
第一,“十六字”治水思路指明新时代治水的全新治理之道,是创新发展在治水领域的本质要求。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于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十六字”治水思路是要从解决新老水问题的实际需要出发,重新确定新时代治水的目标方向、关键环节、科学方法、实践路径,集中体现了对治水领域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要求。
第二,“十六字”治水思路聚焦治水工作中长期存在的不平衡问题,是协调发展在治水领域的集中展现。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十六字”治水思路聚焦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问题,用协调的方法,以协调的目标和协调的评价标准,通过节水优先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增量与存量的关系,通过空间均衡处理好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系统治理处理好水资源与其他生态要素的关系,通过两手发力处理好水治理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极大增强治水的整体性,有利于实现治水领域的协调发展。
第三,“十六字”治水思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绿色发展在治水领域的客观必然。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必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十六字”治水思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要求节水优先、遏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减轻对水生态、水环境的损害,按照“有多少汤泡多少馍”的原则,落实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水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
第四,“十六字”治水思路总结吸取国内外治水经验教训,是开放发展在治水领域的内在体现。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十六字”治水思路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总结升华国内水问题解决和水安全保障丰富实践经验,吸取借鉴世界各国治水经验教训,展现新阶段中国治水成效,积极参与国际水治理,体现了时代赋予治水的历史使命。
第五,“十六字”治水思路彰显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是共享发展在治水领域的生动呈现。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必须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六字”治水思路,其根本宗旨就是治水为了人民,以百姓心为心,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治水依靠人民,要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我国治水的伟大实践;治水成果由人民共享,使治水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植根新时代治水实践而逐步形成的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是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要从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高度理解和把握“十六字”治水思路,不断增强贯彻落实“十六字”治水思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