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中心 > 要闻关注
一起来关心!“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建议中的水利知识点

发布时间:2020-11-02

来源:本站

中国水利网

11月3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份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制定的规划《建议》共15个部分、60条、约2万字,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中国水利网为您梳理了《建议》中涉及水利的要点。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14. 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五、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19. 拓展投资空间。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推进重大科研设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送电输气、沿边沿江沿海交通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


七、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5.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智慧农业。

26.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八、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30.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31.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九、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33.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


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36.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治理城乡生活环境,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37.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强化河湖长制,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

——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林长制。

——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加强黑土地保护,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

38.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


十三、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50.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

51.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加快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推进堤防和蓄滞洪区建设。